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城乡供需 > 致富项目 > 经济作物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长生不老之黄芪

    从现在做起     2018-03-07 15:18:45     浏览:6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0
    发帖人:从现在做起
    级 别
    贡献值
   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    长生不老之黄芪

    原创 2018-03-06 漠北 种药吧


    漠北

    小懒啊,你在干嘛

    小懒

    煮黄芪



    漠北

    小懒啊,修仙都是小说里的

    小懒

    嗯,师兄说小师妹阴虚,我在用黄芪生地麦冬熬药



    漠北

    嗯,小懒懂事了

    小懒

    嗯,其实主要是听说黄芪补气特别好哦,我最近想练气


    家里经常流传着“常喝黄芪汤,防病保健康。”有其实我家母上大人喜欢药膳,黄芪更是不可少的一味,炖个汤了,煲个粥了,犹其称赞的是母上大人的黄芪当归炖鸡汤,味道鲜美,口感软滑,喝一次想第二次(保持微笑)。


    关于黄芪


    最初对这味中药的好奇源于大学期间的某一天,我在下课的路上,前面两个妹纸在深切的探讨一味叫“黄氏”的中药,此刻我初识中药,还只是药渣一枚,而且还是一个对中药一无所知的药渣,但我求知欲甚旺,于是一路尾随直到食堂根据她们的对话心中隐隐猜测,可能她们说的是黄芪。


    植物简影


    植物黄芪是豆科黄芪属植物,分布于我国东北、华北及西北。喜欢林缘、灌丛或疏林下,也常见于山坡草地或草甸中,而入药的黄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根。


    其中膜荚黄芪是多年生草本,木质,常分枝,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有细棱,被白色柔毛。奇数羽状复叶有小叶托叶离生,卵形、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,顶端钝圆或微凹,具小尖头或不明显,基部圆形,全缘,上面近无毛,下面被服贴的白色柔毛。


    总状花序稍密,腋生,花梗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;花萼钟状,花冠蝶形,黄色或淡黄色,旗瓣倒卵形,翼瓣较旗瓣稍短,瓣片长圆形,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,瓣片半卵形。




    荚果薄膜质,稍膨胀,半椭圆形,顶端具刺尖,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,果颈超出萼外,种子3-8颗。



    而蒙古黄芪与黄芪主要区别特征在于蒙古黄芪植株相对较矮小,荚果无毛,其他相似。


    药用黄芪


    黄芪的原名是黄耆。最早的记载在《神农本草经》里,事实上大多数中药最早记载的专著都是它。而后《名医别录》中记载:“黄耆生蜀郡山谷、白水、汉中。二月、十月采,阴干。”在后唐代《新修本草》中记载:“此物叶似羊齿,或如蒺藜。独茎或作丛生。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。蜀汉不复采用之。”而后专著多引用前人所述;第一次图文并茂的出现是在《本草图经》里,里面讲到:“今河东、陕西州郡多有之。根长二三尺已来。独茎,作丛生。枝干去地二三寸。其叶扶疏,作羊齿状,又如蒺藜苗。七月中开黄、紫花。其实作荚子,长寸许。八月中采根用,其皮折之如绵,谓之绵黄芪。”并附有“宪州黄芪”图。综上确定其主要品种应为膜荚黄芪。而李时珍讲:“耆,长也。黄耆色黄,为补药之长,故名。今俗通作黄芪。”故此,黄耆称黄芪。


    而药用黄芪性微温,味甘。归脾经、肺经,是中药补虚药下属分类中补气药的一员,主要用于补气固表、利尿、托毒排脓、生肌。


    其药材呈圆柱形,有的有分枝,表面淡棕黄色或,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。


    质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强,并显粉性,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色,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,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,黑褐色或呈空洞。气微,味微甜,嚼之微有豆腥味。


     


    然而事实上黄芪属的植物我大多都比较喜欢,黄白色的花密被柔毛,龙骨瓣好像是一对翅膀透着微光,精致的不像话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